(徐州赛区)“彭”聚英才 “城”就未来 | 赛出新意 创出未来
编者按
创新创业成果,在这里光芒四射。11月4日,2022中国徐州创新创业大赛决赛圆满落幕。本次大赛形式新颖、内容丰富、影响广泛,“才聚彭城,科创未来”的大赛主旋律,激情唱响。
11月3日—4日,2022中国徐州创新创业大赛决赛在徐州国家高新区科技创新谷进行得有声有色。为期2天的比赛中,一批来自徐州本土和粤港澳大湾区以及海外的硬科技创新创业项目精彩亮相。
经过激烈角逐,最终,JTK种植牙产业化项目获成长企业组第一名,特种单晶光纤及应用技术产业化项目获初创企业组第一名,高端半导体光芯片的制造与产业化项目获团队组第一名。此外,体外微生理系统器官芯片研发项目拟落地徐州。
规格高 再上台阶
“项目的核心优势在哪里?”
“项目启动资金从何而来?”
“与同一领域其他项目相比,你们的项目有什么优势?”
比赛中,来自不同行业领域的选手认真回答着专家评委们的提问,逐一对项目的可行性、创新性、应用性等进行深入细致的解答。
本次大赛由徐州市委人才工作领导小组主办,市委组织部(市委人才办)和市科技局联合承办,主题为“才聚彭城,科创未来”。决赛创新了赛制,采用线上赛与线下赛相结合、项目路演与评审答辩相结合等形式举行,47支队伍在总决赛中大展风采。
“今年,‘创响徐州’科技创新创业大赛步入了第十个年头,可以说它已成为科技助力创业青年的‘金字招牌’。”徐州市高新技术创业服务中心主任卢晓峰表示,作为“创业江苏”大赛分赛区,由徐州赛区举办的“创响徐州”科技创新创业大赛引领了徐州的创新创业。
据卢晓峰介绍,大赛自今年8月启动以来,共吸引海内外近400个项目参与,涉及德国、新加坡、韩国等国家,参赛企业和团队再创历史新高。
不仅如此,项目科技含量高也成为本次大赛的亮点之一。大赛聚焦我市“343”创新产业集群培育,精准设置赛道,涵盖了工程机械与安全应急、绿色低碳能源、新材料、数字经济、医药健康、集成电路与ICT行业赛等六大领域。分为成长企业组、初创企业组和团队组。
“本届大赛水平很高,参赛项目领域有了很大的改变。如:传统制造业项目比例很小,前沿科技创新型项目占比很高。总之,好项目非常多,评审的过程让人很纠结。”已经连续三届担任徐州创新创业大赛评委的国投创业基金董事总经理魏洪波如是说。
是比赛 更是平台
“项目路演是比赛中一项非常重要的环节,选手们一定要把握好时间,将最重要、最核心的内容呈现出来,让评委在短时间内了解项目的发展潜力……”为让参赛选手在比赛中以最佳的状态亮相,充分展示项目优势,在大赛开赛前夕,市科技局专门组织参赛选手进行了赛前线上指导。
“早就听说徐州市科技局举办的创新创业大赛比较用心,9月底,在深圳专场赛上,我们进入到复赛之后,徐州市科技局就一直和我们对接,为我们参加比赛提供各类指导,让我们很感动。”深圳市犀锐生物科技有限公司创始人、总经理陈宗正说,徐州市科技局的贴心指导对他很有帮助,让他感受到徐州创新创业大赛是一个发掘优秀项目、推荐优秀项目的好平台。
不仅如此,采用线上赛与线下赛相结合、地方赛与城市赛相结合、项目路演与评审答辩相结合等多层次、多形式的互动活动,也让本次比赛“干货”多多。“感谢组委会请到这么多专业的专家。参加此次比赛,我们向专家评委、组委会以及同行们学到了很多。”江苏晶英光电科技有限公司负责人贾志泰告诉记者。
正如贾志泰所说,比赛已不仅是一个评审过程,更是科技、商业精英展示自我的舞台,是所有创业大众合作学习的交流平台,是服务创新企业、弘扬创新创业文化的众扶平台。
“举办大赛,不是单纯地展示有创意的创业成果,而是希望通过比赛大力吸引海内外优秀人才来徐创新创业,搭建区域高水平人才对接和科技创新平台。”卢晓峰说,这次大赛,建强平台、做实服务,点燃“科技+人才”双引擎,可以说是“赛”出了新意。
下一步,市委人才办、市科技局将以大赛为平台,通过人才项目招引、科技企业培育、科创载体孵化、科技金融对接,为服务科技企业成长、打造创新产业集群、建设区域科技创新中心发挥积极的推动作用。
抓机遇 共话合作
这是竞技角逐的舞台,更是务实合作的平台。
本次大赛,来自深圳的体外微生理系统器官芯片研发项目拟落户徐州。该项目负责人陈宗正表示,传统药物研发在体外实验中使用细胞系模拟分子在人体内的反应,其与真实人体的结果往往大相径庭,这可能直接导致临床试验的失败。而犀锐生物所研发的3D活细胞QPM-AI-器官芯片技术体系基于逆向工程原理:用细胞、生物材料和培养系统(生物反应器)来重建体内环境,再现组织或器官的关键功能特征。
“未来将以分公司和重点业务的方式落地徐州,期望能获得场地、资金等方面的支持,尤其是微生理系统(器官芯片)的生产制造和肿瘤个性化治疗等业务,其中前者可充分依赖于徐州的先进制造业集群和江苏省重点打造的国际先进制造业集群得以充分发展,后者可同徐州医科大学及其肿瘤生物治疗研究所以及徐州各大医院展开合作与相关业务。”陈宗正说。
“为确保优秀项目顺利落地,大赛组委会建立了项目落地协调推进机制,配备服务专员,开辟绿色通道,在项目注册登记、办公场所配备、投融资保障等方面提供全链条精准服务。”卢晓峰表示。
政府搭台,筑巢引凤;创新领航,聚势赋能。
如今,比赛虽然落幕,但对于广大创新创业者来说,真正的比赛是在创业路上。而这场人才、科技与智慧碰撞交流的大赛,帮助广大创业者拓宽了视野、了解了政策,增强了创业的信心。
来源:徐州日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