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些打上“ 江苏烙印 ”的科研前沿 如何走出实验室改变生活
交汇点讯 他们的一个“金点子”可能会点亮我们的世界,他们对细节的一点“雕琢”可能会影响我们的生活方式,他们是时代的“工匠”,用恒心与智慧创造更好的未来,他们是前行的科研人。新的一年,江苏科创者都酝酿着哪些“大事件”?这些前沿科技将为我们的社会生活带来怎样的惊喜?近日,交汇点记者了解到江苏一批科技成果转化成功,并已经或即将应用到我们生活中的“前沿”项目。让我们一同看看,从实验室到市场,这些项目都经历了什么?

画风清新的微生物“拉锯战” 带来无污染水产养殖

“水产养殖纯物理杀菌系统”正在养殖区内工作
很多人吃海鲜过敏,作为美国宾州大学的物理学博士,虞文豪早几年刚带妻子回国时,就常因为妻子吃虾过敏而犯愁。“为什么国内的虾子吃了就过敏?”敏感的虞文豪琢磨了一番发现,原来妻子不是对虾本身过敏,而是对虾体上残留的抗生素过敏。
了解水产养殖的都知道,为了防控病害、提高产量,不少养殖户都通过喷洒药物的办法杀菌,却因此在水产上留下药物残留,甚至造成水体生态被破坏。有没有天然的防治办法可以替代化学药物?妻子吃虾过敏这事儿,启发了虞文豪,五年前,他便在苏州组建团队,成立了苏州天普光电科技有限公司,开始研究“物理养殖法”,通过研究水中微生物的趋光性、以及微生物之间的联系,利用光照以及人为手段控制微生物含量,从而防控病害。
“在提高产殖的同时,还能为水产品营造无化学药品的天然环境。也为避免水体富氧化、保证水环境生态化提供了解决办法。”采访中虞文豪告诉记者,要想做到纯物理法养殖,需要攻克的技术难点很多。光是数得上的水生微生物就有3900多种,要想不用药物防病害,就需要了解透彻这3900多种微生物的特点以及相互之间的关系,因此他在实验室里呆了5年多。
多年的实验室生活繁复漫长,但也终于盼来了曙光,今年开始,虞文豪便将他研发的 “水产养殖纯物理杀菌系统”广泛推广向市场,目前,该公司在苏州阳澄湖有40亩的培训基地,供研发实验,该项目还成为镇江政府认定的年度重大项目之一。
虞文豪告诉记者,今年他还将继续这项科研,通过优化系统,增强物理杀菌的精准度,提高水产的免疫力,将养殖产量再提高3~5倍。

检测仪器可以随时查看装了净化器后的室内空气
能“主动”清洗外来空气的净化器 “立志”为城市带来一万个“无霾空间”
在科技改变生活的范畴中,最亟待实现的,一定有“空气”。防治雾霾、清新空气,已经成为与老百姓息息相关的事了,江苏的科创人也一直在为研发更好的防霾武器而努力。江苏泰州的科创人陶猛和他的团队近年来一直在研究利用“改性活性炭和催化材料”去除空气中的污染物。
陶猛告诉交汇点记者,他的团队已自建了一条“滤膜复合生产线”:滤膜两侧为PM2.5滤化膜,中间为改性活性炭和催化材料,这样的复合滤膜应用到净化设备中,不仅可以吸附空气中的pm2.5颗粒,还能净化空气中的硫化物、氮氧化合物等等。
针对家庭和汽车,陶猛团队研制的“净大大"格林新风净化器,不仅能够净化空间内现有的空气,还能通过抽入室外的空气通过净化后输入到屋内,降低室内二氧化碳。陶猛向交汇点记者介绍,针对例如年前北京连续的雾霾天,居民都不敢开窗,担心招来雾霾气体,然而门窗紧闭也并不利于空气流通,二氧化碳会超标,因此陶猛团队利用“微振压”技术将室外空气抽入净化箱的净化器,该设备不仅能洗净室内空气,还能“主动”清洗外来的空气,将室内的PM2.5浓度降低到0雾霾。
据悉,目前北京的1000多户家庭都已装上陶猛研发的“净大大”格林新风净化器,陶猛团队的工作人员还在后台对每台净化器进行监控,一但发现使用者目前所处空间污染浓度过高,工作人员就会提醒使用者调试设备,或者上门检查更换滤芯。
陶猛告诉记者,在他看来,每个家庭和车厢空间,都是城市的“环境细胞”,如果保证一定数量的“环境细胞”无霾无污染,那么一座城市的清新就指日可待。陶猛说,新的一年,他的目标是,打造1万个雾霾空间,他相信,科技一定能逐渐地为城市环保带来改变。

纳米防蓝光镜片的原理
造出“蓝光眼镜”有多难?相当于把塑料球融进水中,他做到了!
解决问题、优化生活,这是科创人毕生的事业,张鹤军也不例外,他要解决的问题是为人类的眼睛对抗“蓝光”。“高科技发展迅猛的今天,伤害眼睛的物质很多,智能手机、平板电脑、LED灯具,这些设备散发出的蓝光,会刺激到眼睛。”江苏视客新材料股份有限公司总经理张鹤军向记者解释,当你经常感到眼睛酸涩、发胀或者疼痛不适时,极可能与长期受蓝光刺激有关。
张鹤军的技术团队研究的高科技就和“阻挡蓝光”有关,他将纳米材料融入树脂材料中,制造出防蓝光的科技眼镜。听起来一句话的事,但张鹤军的团队却为此付出诸多努力。在研究中他们发现,纳米防蓝光树脂能降低光学元件的曲率和厚度,使光学器件微型化、精密化、轻量化,同时还能有效过滤蓝光。
他举了个形象的类比说明这一技术堡垒十分难攻,“这项研究就相当于把一个塑料球融进水中,几乎是不可能的,但我们真的做到了。”张鹤军告诉记者,通过技术创新后,他们的产品折射率高、蓝光防护性能好,目前能阻止53.5%的蓝光,且色彩饱和度高,远光灯柔和,永不变色,透光率达到95%以上。
目前,该产品已经成为国内首家大规模生产高分子纳米材料以及高折射率光学树脂的内资企业,打破了国外对我国的技术封锁和垄断,并填补了国内市场的空白。张鹤军告诉记者,该公司的二代纳米防蓝光技术已通过欧盟CE认证,今年会打开欧洲市场。

网络资料图
李强点赞的江苏“动力总成”系统 决定新能源汽车“走多远”
新能源汽车因为绿色节能一直备受市场期待,但动力电池却始终“拖拽”着新能源汽车的“远征”,为了续航里程更远,不少科创人都卯足劲在动力电池上。然而江苏科创人李占江却另辟蹊径,从优化动力总成系统入手,为电动汽车续航提升了20%。
2月10日,南京越博动力系统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长李占江博士在江苏高层次人才座谈会上,对省委书记李强介绍了项目进展,当听到南京越博通过优化动力总成,降低电池能耗,将续航能力提升20%以上,增加了车辆的机动性和安全性时,李强书记当即肯定,并表示这项科研成果未来市场很大,鼓励李占江的团队继续在此方面做出努力。
经过近四年的科研过程,南京越博实现了国产动力总成技术突破。凭借新能源汽车动力总成项目,李占江曾带领公司获得了第二届江苏科技创业大赛佳绩,赛后,越博获得了2015年省重大科技成果转化资金1000余万元资助。“这个项目的支持可以说对企业的发展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也让我更加坚定了创业的信心。”李占江说。同时,上亿元的科技贷款和股权融资也紧随而来,越博插上了腾飞的翅膀,从2014年销售5000万元,到2015年销售近5个亿,再到仅2016年上半年就销售10个亿,越博实现了跨越式发展。
目前南京越博已与东风、长安、南京金龙、一汽等60多家车企建立了紧密合作关系,并在各大品牌的纯电动车上得到成功应用。得益于新能源汽车的火爆式增长,南京越博动力总成已然坐上中国动力总成领域“头把交椅”。
近年来,在江苏双创的热潮中,不断脱颖而出时代的“创客”。他们的底气来源于江苏一系列具体实在的普惠性政策,这些政策措施,正成为推动江苏创新创业蓬勃发展的“助燃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