突破关键技术壁垒,江苏生物医药创新创造正在大步向前
江苏是医药产业大省,产业规模全国领先。医药产业是全省大力发展的战略性新兴产业和重点培育的先进制造业集群,有着广阔发展前景。在全球新冠肺炎疫情蔓延和国内“双循环”新发展格局构建的大背景下,江苏作为拥有众多“独角兽”企业的生物医药产业大省,面临挑战的同时,也迎来新的发展机遇。日前,第十届“创业江苏”科技创业大赛暨第十一届中国创新创业大赛江苏赛区生物医药行业赛在无锡高新区圆满落幕,100个参赛团队及企业涵盖了肿瘤治疗、疾病检测、重症管理、造血供血、食品保健、宠物医药等众多生物医药领域,最终10个优胜团队及企业成功晋级大赛决赛,将继续以其行业领先性、技术前端性、创新在江苏大地追逐创业梦想。
突破关键性“卡脖子”技术,摘取生物工艺一次性技术皇冠上的明珠
近年来,关于生命科学领域的话题讨论度持续上升,特别是细胞和基因治疗这个新兴行业,其迅猛发展的势头倍受关注。但一直以来,细胞和基因治疗的生产工艺平台仍以进口产品为主,许多技术仍受掣肘,亟需找到突破口。
“我们就是致力于创造国际领先的生物工艺产品,突破生物工艺一次性技术的关键性‘卡脖子’技术。”作为本次行业赛的优胜企业代表,百林科制药装备科技(江苏)有限公司首席科学家陈林在面对记者采访时显得格外自信。
据陈林博士介绍,百林科制药装备科技(江苏)有限公司(以下简称“百林科”)是一家为生命科学领域提供工艺解决方案的高新科技集团化企业,专注于疫苗、抗体药物、细胞治疗、基因治疗及其它生物制品关键工艺设备与耗材的研发和制造,产品涵盖生物工艺上游细胞培养、一次性配储液和下游层析、超滤、过滤等工艺单元和工艺开发服务。
“在新冠疫苗的相关生产过程之中,我们会用到大量的进口设备耗材,在不确定因素影响下,这些关键的设备和耗材很可能就成了疫苗生产中的‘卡脖子点’”陈林博士表示,百林科的成立正是因为看到了这一关键技术难点。2021年4月,百林科正式成立,在之后的短短半年时间里打造了占地23000平的生物工艺一次性设备耗材生产基地且产量喜人,关键性的一次性配储液生产满足了如北生研、武汉所等新冠疫苗生产厂家的技术需求。
“我们将始终以突破关键性“卡脖子”技术为目标,摘取生物工艺一次性技术皇冠上的明珠!”陈林博士表示,未来的百林科将以“科技成就生命创想”为愿景,持续为生物制品行业提供高品质、安全、易验证、高性价比且供应链有保障的中国“智”造生物制药整体解决方案。
突破领域技术壁垒,走出国内血小板输血治疗供不应求的“窘境”
iPSC作为一种可以无限增殖并具有多项分化潜能的细胞,最早于2006年由日本学者山中伸弥发明而来,2012年被授予诺贝尔生理学奖。iPSC的出现使得各种人体细胞的工业化生产成为可能,近年来,iPSC在医疗领域的应用正从基础研究逐步走向临床研究。
从去年开始,行业内涌现了一批iPSC方向的公司,同样成功晋级大赛决赛的苏州血霁生物科技有限公司(以下简称“血霁生物”)便是其中的领军者之一。
“现阶段我们专注于血小板输注与药物递送,血小板领域存在一定技术壁垒,学术上研究血小板的人少,因此懂得如何实现血小板产业化的人更少。”血霁生物创始人朱芳芳认识到困难,却也看到了机遇。朱芳芳博士研究生阶段就读于北京大学,并在毕业后去往斯坦福大学进行博士后项目研究,这位80后博士创业者拥有15年的干细胞研究经验。“国血小板的输注缺口由来已久,是有很大发展空间的。”朱芳芳表示,我国献血率远低于欧美、日本等国家,无法满足临床需求。而且输血很容易传染疾病,中国作为传染病大国,容易带来更多疾病传播风险。此外,血小板的货架生命只有5天左右,不足以完成所有细菌病毒的筛查,因此我国血小板输血治疗供不应求。“日本和美国的两家公司近几年里在迅速推进研发,我们中国也需要这样一家公司,把中国血制品的缺口给补上,这是一个民生事业。”
“我们致力于为民众解决血小板临床的刚需,期待为产业带来不依赖献血的‘第二次输血革命’。”除了看重经济市场,朱博士认为解决国人制血、用血问题是她更想要做的事情。今年5月,血霁生物完成Pre-A+轮融资,这已经是血霁生物成立一年以来完成的第三次融资。
聚焦实体瘤耐药和转移治疗的创新药研发 做全球有价值的创新
“如果说过去20年新药开发机会在欧美的话,这两年中国小型biotech公司的机会也已经出现。”作为本场行业赛成长组的头名获得者,应世生物科技(南京)有限公司(以下简称“应世生物”)创始人王在琪博士对中国生物科技的发展前景充满信心。
王在琪学医出身,1989年到美国攻读生物化学博士。获得博士学位后,他在医院做起了内科医生。但仅一年,就转向临床药物研发。王在琪在先灵葆雅和默沙东工作了16年——从2001年到2017年。这16年间,他在不同的岗位,从药物研发的早期做到了晩期,从美国做到亚洲。当时作为默沙东中国临床研发负责人,王在琪领导全球目前最重磅的肿瘤创新药——PD-1免疫检查点抑制剂帕博利珠单抗(“可瑞达”国内俗称K药)在中国开发上市。尽管该创新药取得了前所未有的成功,但由于各类肿瘤的耐药性,目前只能使不到30%的肿瘤病人因此获益。但这样的结果并不能让王在琪博士满足,他更希望能解决那无法获益的70%患者的困境。
王博士指出,中国新药创制链条中的短板是能够快速创造价值的高质量的转化医学平台,这个方面中国有很好的基础,但需要对标国际化升级和真正用好。化合物的机会已经储备了非常多,但如何把临床转化这个关键环节做好是个大问题。“我觉得我能把这个事情做好。”王在琪毅然离开罗氏,创立了应世生物。“我们要从最上游的肿瘤耐药疾病生物学机制入手,在无人区探索,研发真正全球首创的中国创新药!”
说到“全球影响力”,王在琪补充到,“实事求是地讲,目前中国市场对创新药的接纳能力还不强,同时我们做药物研发也要有前瞻性,能够看到5-10年以后的迫切临床需求,因此创新产品开发必须有全球眼光,对标国际高水平的生物技术公司,同时定位于全球市场,这也是为什么要有international impact。”
应世生物联合创始人、首席执行官曹飞告诉记者,目前应世生物研发的首款FAK小分子抑制剂已经成功完成铂耐药卵巢癌Ib/II期临床试验,其总体反应率ORR和无进展生存期PFS都比现有标准疗法延长了超过一倍。
生物医药行业赛拟晋级总决赛名单
团队组
佘军军团队(无锡)
智能递药创业团队(南通)
初创企业组
百林科制药装备科技(江苏)有限公司(南通)
苏州血霁生物科技有限公司(苏州)
无锡诺宇医药科技有限公司(无锡)
成长企业组
应世生物科技(南京)有限公司(南京)
江苏申基生物科技有限公司(南京)
苏州沙砾生物科技有限公司(苏州)
百极弘烨(南通)医药科技有限公司(南通)
常州朗合医疗器械有限公司(常州)
来源:交汇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