黑水虻生物法处理技术,实现餐厨垃圾环保再利用的新突破

发布时间:2016-08-16

    中国江苏网讯 (记者 张静)大屏幕上一群小虫子,个个体力充沛,不停地蠕动,那股认真的劲儿似乎是在执著地做着某件事。的确,它们正在工作。这些小虫子学名叫“黑水虻”,是一种腐蚀性昆虫,此时此刻,它们正在吞噬餐厨垃圾呢!别看它们个头小,蚕食掉的垃圾却是惊人的,一条完整的鱼扔进处理器,顷刻之间便只剩下鱼骨。这段视频在第四届江苏科技创业大赛生物医药行业赛上引发关注,它是来自盐城的零废弃联盟的参赛项目——黑水虻生物法处理餐厨垃圾。

 

  现状:餐厨垃圾的处理刻不容缓

  由于厨余垃圾容易发酵、变质、腐烂,不仅产生大量的毒素,散发恶臭气体,还污染水体和大气,所以厨余垃圾如果得不到及时的处理,不仅影响城市市容和环境卫生,而且会传播疾病,危害人们的日常生活和身体健康。

  近年来,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日益提高以及全球人口的增加,厨余垃圾的产量呈现明显的增长趋势。目前,全球每年产生的城市生活垃圾为500亿吨左右,其中厨余垃圾约占其中的10%-20%。如此巨大的体量,以及每天都在不断地制造,餐厨垃圾的善后处理被提上日程。因此,厨余垃圾的无害化、资源化和减量化处理日益受到各界的关注。

  从生物资源的角度来说,“餐桌之上”的产业链丰富而全面,与之形成鲜明对比的是,“餐桌之下”的产业链几乎是空白,巨量的生物质资源流出餐桌之后,消失在大众视野之外,形成巨大的浪费不说,在利益的驱逐下,产生了潲水油、地沟油、垃圾猪等危及人们健康安全的副产品。几个志同道合的年轻人看到这一现象,力图通过培育一个健康有序的“餐桌之下”产业链改变这一现状,从而能够从根本上解决有机质垃圾的环境污染和公共安全问题。

 

  创新:引入黑水虻的艰辛历程

  黑水虻对于我们普通人来说,无异于天外来仙,对于这种昆虫的生物特性并不了解。据零废弃联盟的牵头人陈思源介绍:黑水虻是一种起源于南美洲热带的腐蚀性昆虫,以动物的粪便和尸体作为食物,是碎屑食物链的重要组成部分。陈思源告诉记者,去年,他们团队去美国考察现代化农场时发现了这种昆虫,在对这种昆虫做了多方了解之后,公司科技顾问于2006年8月,在广东省昆虫研究所的支持下,将黑水虻引进到国内。

  “2015年,我们在盐城建立了实验基地,把黑水虻引进来以后,我们在很短的时间内完成了实验室种群建立和生物学特性的研究,并设计出集中处理餐厨垃圾的黑水虻生物转换器。”陈思源貌似轻松的几句话,背后却是无数个夜晚,在实验室的挑灯夜战。据其介绍,刚刚引进来的时候正值初冬,而黑水虻之前一直生活在热带的,落户盐城自然会“水土不服”,所以第一批小虫成活率不到1%,可以说全军覆没。第二批小虫在第二年春节之后引进的,到了同年的7月份,在高温酷暑的环境下,小虫又死了一半。“之后科技顾问对养虫环境的温度、湿度重新标记出符合我们江浙地区的示数,在繁殖的过程中所遇到的问题逐一记录,并找到解决的方法,到现在为止,已经全部掌握了黑水虻种群繁殖的技术。”说完这些,陈思源长长地吁了口气,紧锁的眉头也舒展开来。

  “现在的成功是建立在多次失败的基础之上的,你不知道,当小虫大批大批死亡时我们的心情,别提有多郁闷了。”虽然记者没有参与小虫的养殖过程,但是却可以体会一次次的失败打击,然而那份坚持和努力,最终让他们站上了成功的领奖台。

  关注:黑水虻生物处理法大赛上受青睐

  在第四届江苏科技创业大赛生物医药行业赛上,来自盐城的零废弃联盟选送的黑水虻生物法处理技术,让在座的评委和观众耳目一新。其创新使用黑水虻蚕食食物垃圾的方法,再配以视频生动地展现,吸引不少探奇的目光。

  舞台上,陈思源娓娓而来的演讲,为我们揭开了黑水虻生物处理的神秘面纱。黑水虻一生周期只有30~35天时间,要经过卵、幼虫、蛹和成虫4个阶段。黑水虻刚从卵孵化为幼虫后的一周时间,是处理餐厨垃圾能力最强的时期。等到幼虫成长到15天的时候,将会化成蛹,破蛹成虫后进行产卵,交配后一次能产1000个卵。这些小虫子繁殖迅速,主要食物就是剩饭剩菜,吸收转化率高,并且容易管理、饲养成本低。令人称奇的是,通过黑水虻的体内转化,排出的粪便可做有机肥料,黑水虻身体中含有大量的粗蛋白、脂肪、灰分、钙质、磷等物质,这都是家禽、家畜和鱼类养殖的良好饲料来源。

  当现场有评委问到这些小虫会不会四处乱爬时,陈思源的解释打消了大家的疑虑。“黑水虻在饲养的过程中,会用到养虫棚、诱导剂等,活动过程是可以控制的,并且对人没有危害。此外,它自身体内还含有一种‘抗菌肽’的成分,对大肠杆菌、沙门氏菌、金黄色葡萄球菌具有很强的杀伤力。可以说,百利而无一害。”

  创业:共同的志向创立了零废弃联盟

  零废弃联盟成立于2015年9月,团员有三名,牵头人是陈思源,在创立之初,他还是一名在校大学生,今年毕业于南京体育学院。安新城是团队的科技顾问,华南农业大学双博士学位,广州昆虫研究所著名研究员,在黑水虻的人工饲养方法、处理餐厨垃圾的工艺上有多项专利。刘嘉越是网络技术总监,2015年毕业于苏州大学,毕业后从事物联网后台维护工作,研究“互联网+”模式的经济形态。对环保事业的热衷,以及对餐桌之下产业链的把脉,让他们走到了一起。

  在谈到为何会研究黑水虻生物处理垃圾时,陈思源告诉记者:“我们本着‘绿色环保’‘循环利用’‘节约资源’的创立初心,希望通过我们的创新技术能很好地解决中国的餐厨垃圾污染问题,把餐厨垃圾变废为宝,产生可观的经济价值,并将‘泔水猪’‘地沟油’‘毒大米’等危害健康的物质扼杀在萌芽中。”简单的诉求,平凡的追求,让这个年轻的团队在赛场上崭露头角,绽放光芒。我们有理由相信,这支生力军经过不断地探索和研究,不远的将来能在环保业界占据半壁江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