两年坚守终破茧成蝶 魏佳星在创业路上实现美丽蜕变

发布时间:2017-12-04

  中国江苏网讯 (记者 李艳玲) 近年来,“互联网+”就像一个魔法精灵,为一个又一个行业注入源源不断的生命力。在南京,就有一个从大学里走出来的创业者,他悄悄地用“互联网+”这把钥匙,撬开了科研生态市场的大门,并靠着一股初生牛犊不怕虎的闯劲,闯过一个又一个难关,最终获得资本市场的亲睐,顺利拿下2轮融资。他,就是南京生构垠创信息科技有限公司创始人魏佳星。

  一个疑问,让他的学术之路转了个弯

  魏佳星是江南大学机械工程学院机械工程专业2014级硕士研究生。读研之初,“创业”并不在魏佳星的人生规划中,“认真做科研,毕业后找个踏实的工作”被他认为是理所当然的选择。

  2015年,读研二的魏佳星开始着手做课题实验,这时,一个让他头疼的问题出现了——没有实验仪器。“我所在的实验室是全国最好的实验室,但是我要做的课题,实验室没有一台设备能满足我的需求,导师的研究经费有限,购买昂贵的仪器显然不切实际”,魏佳星被这个难题困住了,“买仪器希望渺茫,借仪器又无从下手,最直接的后果就是毕不了业”。

  正在魏佳星一筹莫展的时候,又一个痛点击中了他。“我负责实验室的财务管理,每周都需要代表实验室去财务处报销,可是每次去,都有一大批老师在排队,每周半天时间都浪费在了排队上。”一个又一个科研上的问题,点燃了学霸心中的求索之火。

  “能不能通过一些方式,把科研领域的事情改善一下?”正是这样一个疑问,让魏佳星的学术之路转了个弯,从此,他走上了大学生创业之路。

  一种坚持,让他死磕难题迎来发展

  “很多高校斥巨资购买仪器设备,有的一台实验仪器就高达上千万,但很多仪器的使用率非常低,造成极大的浪费。一边是仪器设备闲置,一边是学生做实验找不到设备和资源。我要想办法将两边的资源进行均衡,促进科研生态的互动,避免资源浪费。”抱着这样的初衷,2015年9月,魏佳星招募了一个16人的创业团队,同时完成的还有项目初案。魏佳星表示,“生物易构”一站式研发资源共享平台的目标是用共享经济的模式、用商业的方式去改善现在科研领域的问题。

  但是,梦想很丰满,现实很骨感。创业之路并非易事,魏佳星首先要解决的就是科研机构的观念问题。对很多高校来说,从未考虑过设备共享,因此对魏佳星的方案也不太感冒。

  回忆创业初期的情景,魏佳星说,“每天西服革履,对着镜子一遍一遍练习演讲,从论文换成了无数遍被修改的商业计划书,电话簿里从只有亲人朋友到满是客户与投资商的电话。”最困难的时候,公司的账户上只有几块钱,甚至资金短缺到为下一顿饭而犯愁。

  压力面前,魏佳星和他的小伙伴们,不仅没有退缩,反而愈挫愈勇。他们跟难题死磕,在不断优化设计方案的同时,寻求和政府部门的合作,共建科技资源共享平台,推动高校科研设备的共享。

  “现在回头看,会发现当时我们自身存在很多问题,比如有些设想很美好,但落地很难,再比如资金问题、模式问题、业务问题等等,一个又一个坑在前方等着我们。幸运的是,我们都熬过来了。”魏佳星坦陈,当初是凭借一身孤勇闯天涯。

  这种不服输,不怕输的精神,让魏佳星终见柳暗花明。目前,生构垠创成功获得了2轮融资,公司估值达到3500万。业务拓展方面,公司已经和江南大学、中国药科大学、南京工业大学、南京邮电大学等高校开展了合作,并且和南京科委共建了南京科技资源共享平台。

  魏佳星介绍,“与我们有合作的高校,通过生物易构平台,老师和学生做科研所需要的试剂耗材,可以一站式购买,再也不用排队走复杂的报销流程了。而且,我们帮助高校彻底盘活了实验仪器,帮助学校增加了一部分收入,用以抵消器材高昂的维护费用。”

  一份初心,让他坚守梦想挥翅翱翔

  创业,让魏佳星收获了满满的成就感。

  “一家生物公司接了一个项目,需要一个500万左右的蛋白质谱仪。对企业来说,购买设备代价太高了。他们在我们的平台上,查到了南京大学有这个仪器设备,最终只花了几百元就完成了实验。我们一方面极大的节约了企业成本。一方面盘活了大学的闲置资源。”魏佳星在与中国江苏网记者交流时,谈到一个让他倍感欣慰的实例。

  如今,这样的交易每天都在生物易构的平台上发生。魏佳星介绍,短短2年时间,生物易构平台终端用户达3万人,平台上的仪器达2万台。生物易构已经在科研领域嫁接起了需求方和供给方的桥梁。

  “虽然创业很难,但是我从未后悔,”魏佳星表示,公司已经在创业路上破土而出,未来将坚守初心,让这个小树茁壮成长。

  一场比赛,让他认识差距砥砺前行

  2017年,魏佳星登上了第五届“创业江苏”科技创业大赛的舞台。在大赛的舞台上,魏佳星抓住机会,充分展示生物易构平台,并积极与业界专家评委沟通交流。

  “‘创业江苏’科创大赛的平台高,服务好,对我们来说是一个绝佳的学习机会,”魏佳星坦言,此前曾以团队身份多次参加各种双创比赛,收获了不少奖项,但是在科创大赛的舞台上,看到了太多水平高、模式好的企业,让他认识到了自身的差距。

  “未来的路还很长,我们要直面挑战,继续努力,争取做得更好。”魏佳星表示,未来几年,除了南京,公司将以长三角为点,力争向全国科教资源发达的城市铺开,真正做到把全国的科研资源利用起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