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年磨一剑:80后“理工男”的造膜之路

发布时间:2018-08-31

 

    中国江苏网讯 (记者 邵文晶)杨大伟,是江苏科润膜材料有限公司创始人,一位80后“理工男”。几年前,他凭借一块类似保鲜膜的塑料薄膜——全氟离子交换膜,打破了美日大国的技术垄断,填补国内空白。去年,他带着这款产品参加了“创业江苏”科技创业大赛,并获得了新材料行业赛第五名。今年,杨大伟再次参赛,并带来了一款应用于电动汽车燃料电池的全新产品。

二次参赛 新产品助力节能减排

    燃料电池,是一种将燃料与氧化剂的化学能通过电化学反应直接转换成电能的发电装置。和目前的锂电池相比,燃料电池更加安全、清洁、环保,且续航里程长,因此,电动汽车使用燃料电池将是未来发展的趋势。“锂电池充电时间长,不适合长途奔跑,在充电站至少要40分钟才能充70%-80%的电,而燃料电池一次加氢3分钟,就可以跑500多公里。”杨大伟介绍。

     近年来,在国家的政策大力支持下,我国的氢能和燃料电池产业得到了迅猛发展,氢能产业园的建设如火如荼。在第六届“创业江苏”科技创业大赛行业赛现场,杨大伟展示的就是燃料电池中最核心的隔膜材料——质子交换膜。杨大伟骄傲地说:“目前全世界掌握这项技术的企业不超过6家!”

    物美,还要价廉。据了解,现在隔膜材料十分昂贵,占整个燃料电池电堆的成本约23%。由于科润膜公司自主研发了钢带流延法,成本优势十分明显,“国外进口的设备是用的传统的挤塑工艺,需要要1000万美金才能做一套设备,我们只需要一半的价格。”在未来,科润膜将把价格降到10%。“这有利于推进国内燃料电池汽车行业的发展,也能为我国节能减排做一份贡献。”杨大伟说。

瞄准空白市场 “北漂”青年回乡办厂

    回顾杨大伟的创业经历,记者十分好奇,这位土生土长的淮安金湖青年,是如何一步步跻身国家“万人计划”领军人才行列的?

    2008年,刚刚从中国矿业大学毕业的杨大伟来到央企蓝星化工从事技术工作,成为一名“北漂”。细心的他发现,离子膜电解槽的所有元器件几乎都可以实现国产,唯独离子膜这一核心材料完全依赖进口,价格十分昂贵,平米售价高达数百美元,而国内市场还存在空白。“如果能实现国产化就好了!”杨大伟想。

    经过两年的工作实践,心怀科技强国梦的杨大伟毅然决定辞去高薪职位,开始了自主研发离子膜的创业之路。尽管这一决定遭到了家人的强烈反对,但满怀创业激情的杨大伟还是一头扎了进去。

    然而创业并非一帆风顺,困难接踵而来。“经过两年时间,到2009年底,通过无数次的失败,使用实验室简陋的设备,终于研制出一块巴掌大的离子膜。”杨大伟说,令人遗憾的是,这只是半成品小样,无法进行工业化应用,但初期研发资金已所剩无几,伙伴们一个接一个离开了公司,最后只剩下杨大伟这个“光杆司令”。他毫不气馁,独自一人没日没夜地钻研试验,终于在2010年将巴掌大的离子膜做成了一平方米的大小,从商业角度来看,已经可以投入工业化应用。

    2011年,杨大伟的家乡——金湖县金北镇领导得知杨大伟面临的困境,多次赴北京与他共商对策。浓厚的乡土情结、家乡领导的满满诚意、优惠的创业政策,让杨大伟决定回乡创业,江苏科润膜材料有限公司就此成立,这也是国内第一家专业以全氟离子膜产业化为目标的工厂。

    “刚刚起步时,我们的生产车间只有两间平房,主要生产员工也只有我和父亲两个人。我们那时候主要生产60厘米乘以60厘米的小片离子膜,主要卖给储能电池的厂家。我们卖出的每一片膜都是我们手工生产、裁片的。”谈起创业的艰辛,杨大伟十分感慨。

十年磨一剑 1800多个配方苦熬“试错”

    公司的生存得到了解决,研发前景也越来越好。但是,随之而来的是作坊式手工制造的“后遗症”:效率低,成本高,均一性不好。杨大伟敏锐地意识到需要寻求新的技术和支持。2012年初,他联系到厦门大学的一个团队,经过多次接触,双方建立了合作关系。

    为了突破原料配方这一技术难点,杨大伟带领研发团队花了三年时间实验1800多个配方,平均一天就要做两个配方实验,一个配方实验的反应时间往往达8个小时,他几乎每天要工作16个小时以上。

    试了错、错了再试,经过坚持不懈的实验,杨大伟团队终于设计、制造和生产出国际第一套钢带流延法悬浮离子膜生产线,打破了美国杜邦公司在该领域的技术垄断,且价格只有进口产品的一半。

    近年来,该技术已获专利16项,其中发明专利8项、PCT国际发明专利1项,累计获得国家、省市重大科技成果转化资助达千万元,产品远销日本、韩国、加拿大、智利、德国。

创业之路辛苦又满足 政策扶持雪中送炭

    刚参加工作的时候,杨大伟在北京安了家,创业后回到家乡淮安金湖办厂,公司研发中心设在南京。为了兼顾事业和家庭,“在路上”成为常事,“我基本每周前4天在江苏,后3天在北京,虽然辛苦,但想到自己热爱的事业也比较满足。”

    缺人、缺钱是初期创业者们的普遍问题,杨大伟也不例外。“刚开始创业缺乏资金,招人很困难,后来我们采用曲线救国,去跟学校去合作,学校做一部分技术,我们自己攻关一部分技术,实现了突破。”

    在创业过程中,杨大伟十分感恩政府部门的帮助, “我们产品符合国家扶持政策,7年来政府给予了资金扶持,解决了资金的燃眉之急。” 据悉,江苏鼓励学子返乡创业,除了资金,在注册公司、环保和安全方面都给与极大的便利与帮助,为创业者们铺平“创业路”。

    作为“过来人”,第二次参加“创业江苏”科技创业大赛的杨大伟感触颇深:“江苏真是创业的沃土!参赛企业实力一年比一年强!”在他看来,参加大赛收获良多,不仅可以结识许多材料届的伙伴,还能展示自己的公司。此外,参赛过程也是学习的过程,能从其他企业的成长历程中学习到解决问题的方法。

    2017年,科润膜公司全年销售额超过6000万元。今年3月,杨大伟入选第三批国家“万人计划”领军人才。在造膜行业耕耘7年的他,将继续带领公司向更高层次昂首前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