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萃英:带着首创技术回国创业
陈萃英:江苏先思达生物科技有限公司负责人
第五届“创业江苏”科技创业大赛优秀企业
生物医药领域专家,比利时根特大学生物工程博士,江苏省高层次“双创”领军人才,曾在比利时根特大学弗拉芒区生物技术研究所(V I B)从事分子生物医学研究,致力于研究血清生物肿瘤标志物在临床诊断的应用,以及抗衰老的分子生物学研究。
陈博士,请简单说一下您决定回国创业的初衷。
谈及创业,一份强烈的使命感始终在我内心萦绕。世卫组织最新数据显示中国肝癌发病人数占全球肝癌病人的5 5 %,但是,由于在临床上缺乏灵敏、特异的早期肝癌诊断标志物,疗效评价体系也存在严重缺陷,研究、生产出能快速、简便、准确检测肝癌和跟踪检测肝癌治疗效果的检测产品迫在眉睫。
一次在国内的讲学,让我意识到中国生物医药领域的发展不容小觑,于是有了回国创业的想法。后来,在江苏科协的海外人才推进会上,江苏给海外人才回国创业的硬件配套、扶持力度让我眼前一亮,怦然心动。于是,我决定抛开比利时稳定的生活回到祖国,希望自己在生物医药诊断领域关于肝癌及老年痴呆的糖组学研究的首创技术可以在国内发挥作用,为肝癌检测提供新的思路。
能否详细介绍下您从事的研究和创业领域。
生命体都是甜的,尤其在研究糖组学的人看来更是如此,人体内含有1 0 0 0 万至1 亿种不同的糖蛋白。任何一类物质研究都叫做组学。例如,一个人全部的基因,叫基因组学,一个人全部的蛋白质,叫蛋白质组学。所以一个人全部的糖类分子,就叫做糖组学。
但从序列上讲,D N A是最简单的,D N A 的序列就是一级结构,再上升到蛋白质有四级结构,就是非常复杂的组学研究了。而糖就更复杂了,在蛋白质的肽链上挂上一个糖链,就变成了一个糖蛋白,挂上糖链可以使这个蛋白拥有更多特性和功能。所以简单地讲,人体里的蛋白质是从D N A 来的,糖是从食物摄取的,两者在人体里通过一系列的反应,蛋白找到对应的糖结合,成为一个有功能的分子,进而行使各种各样的功能。
西方发达国家的医药公司都高度重视糖组学。糖组学不光参与免疫应答,还在疫苗和最新的治疗手段、检测技术中扮演着重要角色。在美国的糖工程会议上有过一个论述,糖组学是当前生物研究的最前沿领域,也是对人的生命探索的最后一个巨大领域。
作为先思达生物科技有限公司的董事长,能否介绍下企业的首创技术?
先思达在研究糖组学时首创G -t e s t 技术,采用毛细管微电泳分离、测量样本中寡糖链的含量即指纹图谱(简称G -T e s t 图谱),继而分析出寡糖组分与疾病的相关性。
G -T e s t 法的创新在于将传统生化特异反应与高灵敏度的荧光标记相结合,同时引入微电泳高分离技术,实现了在普通生化检验实验室即可以进行操作的、微量简便高通量的血液糖蛋白寡糖链指纹图谱分析。
G -T e s t 是一个非侵入性并有着巨大应用前景的检测方法,更是国内首创的糖组学检测应用技术,依靠自主创新技术和引进再创新检测技术,实现现场快速检测。
素材来源:江苏科技报